尼格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尼格的印象,要么是具有奇特功效的蓝色温泉,要么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要么是绿沙河与龙岔河三角洲叫个不停的知了,又或者是那满树火红的凤凰花。但似乎,总感觉有什么被人忽略或者遗忘了。
这次有幸参加个旧市文联组织的尼格采风活动,再次感受尼格的美丽风光,感受那一份贴近大自然的惬意,就连前段时间里奔波忙碌的那份疲惫,一瞬间居然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特别是我们来的正应时节,赶上了凤凰花满树绽放,在阳光的映射下如同漫天的红霞。而顺着花树望去,不远处的地方比过去多了一群白色的建筑,分成几排,整齐划一的顺着山谷排列,与其身后的蓝天、白云、青山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
询问了附近的村民,才知道原来那是当地松云村委会尼格村异地搬迁扶贫的安置点。
在个旧市文联主席李文利的带领下,我们好奇的走进了安置点,在新建成的松云村委会见到了当地的村支书和扶贫工作队的负责人。
原来,尼格村只是松云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因为尼格温泉太过知名,所以大家都只记住了尼格,而不知道它是松云村委会的一部分。
忽然间,我明白一直以来被我们忽略了的是什么了。每次来尼格,我们的身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温泉和周边的美丽风光里。却从来没有去想过,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况,只是依稀记得旁边有一个简陋、萧条的小村子,印象里好像街子天(赶集日)来赶街的好像大多都是老人、妇女、孩子,很少见到青年汉子的身影。
在当地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负责人的热情介绍下,我才知道这座隶属于个旧市贾沙乡的松云村名字取自“松树下、白云间”,管辖着尼格、五棵河、松树林、茂珠白、戳角田五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壮族、彝族、傣族杂居的村落。而在我们看来神奇美丽的风光下,其实是当地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村民受教育水平低、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穷窘境。全村308户993人基本靠种植经济价值比较低的水稻、花生、玉米、热带水果或外出打工为生,贫困发生率曾一度超过70%以上。
听完村干部的介绍,忽然觉得昨天自己跟卖花生、金银花的老大妈讨价还价真的挺不好意思的,毕竟当地村民的生活真的不容易啊。这还是在温泉旁边经常有游客购买农产品,多少能增加点收入,那些离温泉比较远的村民的日子估计过得就更艰难了。
果不其然,扶贫工作队负责人接下来介绍到,在松云村周边,还有着贾石龙、五台坡、贾木卜、斗角田、六车冲等其他村委会的村民小组自然环境更为恶劣,还面临着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扶贫攻坚工作难度很大。
为了解决这些村民的帮扶问题,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帮助下,2017年开始,贾沙乡在尼格建设了一个异地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将自然生存环境恶劣的建档立卡户及受地质灾害威胁的59户人家集中安置到这里。
现在集中安置点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仅道路、给排水、供配电和消防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套建设了公厕、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据说,还有一个公共浴室,里面洗澡用的水就是当地的温泉水,让安置点的居民们都能免费感受到蓝色温泉的奇特功效。
听到这里我们很是兴奋,提出能不能带我们到安置点走走、看看,和搬迁的农户们聊聊。村支书不加思索就同意带我们去,眼神中透出自豪的神情,似乎对这次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充满信心。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我们中华民族的故土情节估计是其他民族难以真正理解的。走在去农户家中的路上,村支书跟我们讲述了他们和扶贫工作队劝农户搬迁的过程,的确经历了许多艰辛,但也充满着许多温情。
因为是中午时分,许多村民都下地干活了,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孩子,还有几位在家中料理家务的大姐。其中许多老人不懂汉语,只会讲当地民族语言,但是在我们和他们打招呼的时候,还是很热情的回应了我们,不时透着幸福的笑容。
在一位正忙着搓玉米喂鸡的大姐家里,她告诉我们她老公在附近的高速公路工地上干活,大概一天能挣一百多,可以攒点钱留着给娃娃将来读大学做生活费用,虽然现在娃娃读小学、初中都不要钱,就算是读高中、读大学政府也会帮扶,但是还是希望娃娃以后日子能过得好点。听大姐说,那条公路就是个旧通往元阳的高速公路,是沟通红河南北两岸的一条致富路。而且,这条公路还会在这边开一个口子,以后大家到尼格温泉就不用再走我们进来时那条要转几十个弯的山区公路了。
“不是在这里开口。”村支书接过话去,“是在距离这里30公里左右的地方开口,但是一条从开口处到这里的二级公路已经在修了,下了高速到这里最多不会超过半小时。”
“是啊,是啊,我们也盘算着等公路修好来温泉玩的人多起来的话,我们也开一个农家乐在自己家里当老板。”隔壁一位正在洗菜的大姐笑着跟我们说,眼中充满了憧憬,仿佛这条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她真的当上了老板似的。
告别了两位大姐,我们又来到了一户农家,正巧家里的男主人,一位中年大哥正在整理农具,还没有外出。看见我们到来,这位大哥赶紧招呼着媳妇拿出自家栽种的本地荔枝硬要我们尝尝。耐不住盛情的我尝了一个,不像我们平常吃的广西荔枝、屏边“妃子笑”那样核小肉厚蜜甜,这种本地荔枝核大肉薄,吃到嘴里酸酸的,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味道。而一旁的李文利老师和村支书也吃得津津有味,这种荔枝虽然酸,但是维生素含量特别高,尤其是当下炎热的夏天吃,更是难得的生津解渴的佳果,说不定以后旅游火起来就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呢。
听到我们的来意后,那位大哥跟我们说,搬迁下来房子倒是挺好的,就是习惯了原来凉爽的山头,这里夏天太热一下难适应,离着自己的地也远,去趟地里来回都要将近两个小时。
听到大哥的话,她媳妇不乐意了:“就你这点出息,要是没有政府这次搬迁,我们怕是一辈子都住不上新房子了。你下地远点怎么了,娃娃读书不是近了嘛,现在走上十多分钟就能到学校。再说了,现在政策这么好,没钱政府给你贷款,没技术村里给你找专家,你就不好好想着干点什么,到时候咱们家也买辆摩托车,一会功夫就到地里了。”
“是了是了,我下地去看看,这天都干好几天了,再不下点雨地里的包谷全都要晒死了。”大哥好像有点怕老婆似的,扛着农具就出门了。
感觉她媳妇是出去外面打过工、见过世面的,很是健谈,特别是和村支书,聊着聊着就聊到帮扶贷款和养猪的事情上了。
又走访了几户人家,虽然也有像上面大哥那样觉得天气比山上热的、离着耕地远、住不惯的,但总体来说大家对于这次异地搬迁扶贫安置工作还是比较满意,对于未来的日子也充满了希望。
回去的时候,李文利老师和村支书一路交流着。据村支书说,对于村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政府先前就想到过,从健全基层组织、完善教育医疗、推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等方面都有通盘考虑和具体方案。
夕阳西下,洒落漫天的红霞,与那火红的凤凰花树连成一片,在那美丽的凤凰花树下,是尼格蓝色的温泉、白色的新村落,还有那横跨山间的高速公路大桥。这一切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寄托着未来的希望,如同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乡村田园画卷,不断向远处延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