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从古至今农耕劳动人民一直用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有资料记载清明节从大约始于周代,而从西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后来唐代时诗人杜牧写下《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诗广为流传,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按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过往,按照旧的习俗,清明节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已逝的祖先、亲人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叩头行礼祭拜,在墓前一起吃酒食果品,在农村乡下有的还挑上炊锅带上食材,带上妻儿老小全家,到祖坟或已逝的亲人坟前扫墓野炊,表示悼念和家庭传统教育。
今天,清明节已成我国传统法定节日,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保持了良好的家庭传统教育。然而,因旧的习俗扫墓点香、焚烧、放鞭炮等,各地方引起森林火灾时有发生,为避免森林火灾造成巨大损失,有效预防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国家出台相关法规,对祭祀扫墓作新的习俗规范,倡导绿色低碳祭祀,营造文明祭扫新风尚。为保护生态环境和预防森林火灾,严禁将火种带入林区,严禁在林区使用明火等相关规定,并以法律法规形式贯彻执行。根据移动通讯大数据行踪管理,进入林区扫墓前先扫码的要求,在疫情防控严峻期间,进入公墓祭祀扫墓前先扫码,提供健康、行程码方可进入,并要求全程佩戴口罩。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交通信息发达便利,人们活动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各个民族或地区之间跨区域、跨民族通婚增加,各个地方各种民族习俗相互融合影响,一年一扫墓习俗不尽相同,但不断在相互同化和与时俱进。在人们的概念中,清明节与祭祀祖先或给已逝的亲人扫墓联系在一起,一般都会在清明节前后一周内扫墓,而今有了新的演变,一些因长年在外工作生活,因路途和工作原因回老家一趟不易,就在春节期间回老家时也有上坟扫墓,有的家有婚嫁喜事时,也上坟扫墓,告慰祖先或已逝的亲人子孙已成家立业。
小时候听老一辈讲述介绍,在北方,老百姓祭祀扫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蒸糕糯食糖藕。记忆中清明节乡下还有很多丰富有趣的习俗,除了扫墓踏青,还有荡秋千、打马球、赶拱猪、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不少风俗活动,而今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乡下年富力强的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成了留守儿童老人的代名词,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改变了习俗原貌,加之社会飞速发展,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旧时有趣的风俗活动渐渐淡忘。
如今扫墓不仅是家庭传统教育,更是成了一项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再是特定的清明节时间段进行祭祀扫墓。自古以来,不少忠肝义胆的人为了正义、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义举永远在人民的心中,流芳百世。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和国家把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修建烈士陵园升级改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天候对外开放,各级组织党员干部到烈士陵园祭祀扫墓,缅怀英灵成了新时代一项爱国主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