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动态 > 党建动态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执着坚守只为藏在大山深处的灵药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17 作者:沈健 点击量:

在美丽的云南红河流域绿水河畔,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有一座神秘的动物驯养繁殖基地,一直以来鲜为人知。直到央视科教频道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才将它神秘的面纱悄悄掀起一角。

在这里,有着一群执着的云锡人,他们用真情守护梦想,用丹心孕育希望,只为那深藏于大山深处的灵药能够走进普通百姓家,为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带去健康与活力。

藏于山间的神奇灵药

锡都个旧有着上千年的矿业开采历史,铸就个旧和云锡悠久灿烂的锡文化。然而,伴随着矿业兴盛而来的却是矿工们深受肺病、风湿等疾病的困扰。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勤劳勇敢的先民们找到了一种能够有效改善肺部功能,防治肺疾和风湿的神奇灵药。

蛤蚧,学名大壁虎,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亚热带地区,常栖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喜欢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在云南红河流域河谷地带较为多见。据说“蛤蚧”这一俗称的由来是来自于其叫声,在夏日的夜晚,栖息于石岩峭壁的雄性大壁虎便会发出“蛤蚧”“蛤蚧”的叫声,以吸引雌性,而雌性大壁虎同样以“蛤蚧”“蛤蚧”之声相和,于是当地人便称雄性为蛤,雌性为蚧,合在一块就成了蛤蚧。

据《本草纲目》记载,蛤蚧又名仙蟾,气味咸、平、有小毒,补肺气、定喘止咳,功同人参,主治久嗽肺痈,久嗽不愈,咳出脓血,以及喉中所塞,胸膈噎痛。现代医学研究则证明,蛤蚧不仅有补益肺肾,平喘止咳的功效,还能补充身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关于蛤蚧的药用方法,中医验方和民间流传的都有很多,但最经典的是蛤蚧泡酒,不但可以防治肺疾,增强体质,还可以祛风湿、强筋骨,滋补作用明显。据在矿山生活工作多年的前辈介绍,由于蛤蚧酒的神奇功效,在云锡矿工中那可是大受欢迎,当年谁家要是能泡上一大坛子蛤蚧酒,肯定能引来不少人的羡慕嫉妒。就连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和内科医师毕淑敏也对蛤蚧酒赞叹不已,并与之留下一段不解之缘。

千金难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尽管蛤蚧对于增强矿工体质、防治肺部疾病有着神奇功效,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却极少有矿工能够有幸享用。

一只雌性蛤蚧每年仅仅能够产下2枚卵,并且因为蛤蚧没有孵卵的习性,自然状态下受温度、湿度以及雨水因素的影响,孵化率极低。再加上蛤蚧在自然界中有诸多天敌,不仅蛇和鸟类会捕食它,就连老鼠、蚂蚁等也能对它进行侵扰,种群数量很少,属于珍稀物种。

而且大多数时候,蛤蚧都喜欢栖息于悬崖峭壁上,并且只在夜晚才出来活动和进食,人们想要捕捉它那可是真不容易,要冒着坠崖身亡的危险。所以一直以来,蛤蚧的身价昂贵,是旧社会贫苦的矿工难以企及的稀罕物,只有开矿的大老板才有能力买来泡酒、长期服用。

就算是解放以后,贫苦的矿工由奴隶翻身成为矿山的主人,生活和待遇不断改善,但是要买上一只蛤蚧来泡酒至少也要花上半个月的工资。据说,当年要是哪家招呼客人舍得用蛤蚧酒那可是极有面子的事情,而客人也会顿时脸上有光,说明大家关系那真是铁到不行了。而在我的记忆中,蛤蚧也是十分稀罕之物。记得小时候父亲买了一只蛤蚧来泡酒,泡了十几道也没舍得扔掉,最后炖了两只老母鸡一家人整整滋补了一个星期。

而上世纪90年以后,由于蛤蚧种群数量稀少,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被明令禁止捕捉。从此,这一神奇的灵药便真的千金难买了。

迈入寻常百姓家

上世纪70年代,云锡矿山工人尘肺高发,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指示要认真做好云锡矿工职业病防治。云锡公司在传统配方基础上以蛤蚧为主要原料,研发了蛤蚧酒,为防治矿工尘肺病增添了新的助力。

但是,蛤蚧的来源一直是困扰着蛤蚧酒产量和质量提升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云锡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投入资金于东方红农场建立了云南省唯一一家蛤蚧养殖基地,不仅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更保证了蛤蚧的质量和药效功能,从此蛤蚧酒正式迈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发放给云锡矿工的重要保健品,并在1994年北京保健品展中荣获“中国优质保健品金奖”。

但是,由于对蛤蚧生活习性的研究终究有限,加上由于东方红农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并不是适合蛤蚧生长的最佳环境,养殖的蛤蚧种群数量一致难以满足市场要求,成为制约蛤蚧酒产业发展的瓶颈。

执着坚守的追梦人

想要发展就必须勇于开拓。为加大对蛤蚧的繁育研究和驯养力度,2013年,云锡公司决定将蛤蚧养殖基地搬迁于更适合蛤蚧繁殖和生长的个旧蛮耗热带雨林腹地,由负责打造云锡生活服务业板块的广元公司成立云锡蛤蚧驯养繁殖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攻关,全力破解蛤蚧繁育的难题。

就在广元公司领导为挑选驯养繁殖中心负责人为难的时候,广元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张泽华主动请缨,放弃市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凭借自己多年的农林工作经验,挑起了驯养繁殖中心的大梁。

有了良将,却又愁好兵。为了找到优秀的驯养繁殖和科研技术人才,张泽华一面三顾茅庐,聘请了当地熟悉蛤蚧生活习性的农户做帮手,一面进州府、上省城,到大学校园里招兵买马。还别说,就真还被他骗来了两个大学生。一个是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马俊,一个是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兽医专业的李进庭。

而一到工作现场一看,两人当时就后悔了。云锡蛤蚧驯养繁殖中心位于绿水河畔的热带雨林腹地,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为23℃,最高气温41℃,而且交通不便,通信信号弱,生活枯燥。据李进庭说,第一次进基地的时候,坐在车上看着前面道路一个弯接一个弯,直接开进山里的时候,差点把招聘他的张泽华给当成了人贩子。而且走进基地的第一个星期就碰到了停电,当时两人只有一个念头,等送补给的车辆再来基地的时候直接跳上车回家,不干了。最终在广元公司领导多次做思想工作后,两人才决定暂时留下来试试。只是没想到,这一留就是好几年。

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云锡蛤蚧驯养繁殖中心成立以来的五年中,张泽华带着他的团队一心扑在了蛤蚧驯养和繁育研究上。

他们一起把高温热浪化作无限的激情,把枯燥寂寞的业余生活当作最好的磨练,把毒蛇虫子看作人生的挑战,热爱工作就像热爱生活,全身心的投入了这份他们用真情守护着的梦想和希望。在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他们不仅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的正常休假,还主动减少了休息时间,每天半夜起来检查蛤蚧健康状况,第二天一早还要对驯养室进行消毒清扫,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连续好几年春节他们都驻守在基地,不知道挨了家人多少埋怨。

他们一起努力学习,大胆探索着,不断完善驯养繁殖的规章制度,规范蛤蚧疾病防控,尝试多种饲养试验,多方寻找优质蛤蚧种苗改善种群,认真收集各种养殖数据并加以分析,积极与高级畜牧师张月华等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沟通交流,努力寻找解开蛤蚧驯养繁殖难题的钥匙。

他们记不得老婆和女友的生日,但却记得每一只蛤蚧宝宝们孵化的日子;有时忙起来忘了正常的作息,却始终忘不掉蛤蚧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常常从下午就空着肚子忙活到半夜,只为了处于生长旺季的蛤蚧能多一点进食的时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执着的坚守让他们心中梦想一点点变成现实。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蛤蚧驯养基地,云锡蛤蚧驯养繁殖中心在蛤蚧繁育技术研究上处于全国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在蛤蚧驯养繁殖技术攻关中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多篇论文在全国重点学术期刊上发表,并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组建蛤蚧驯养和仿生技术研究实验室,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合作,目前蛤蚧常见病防治技术已进入关键性试验阶段。

2016年央视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组将云锡蛤蚧驯养繁殖中心作为《药材新说:绝壁上的大壁虎》中蛤蚧驯养繁殖的主要拍摄地,真实反映了驯养繁殖中心的部分工作和生活场景。

对于未来,张泽华他们始终坚信,随着云锡蛤蚧驯养和繁育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蛤蚧养生保健品市场的不断培养和壮大,这千金难买的深山灵药将会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它的神奇功效。

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会在云锡蛤蚧驯养繁殖中心这片沃土上一直坚守下去。

责任编辑:吴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