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动态 > 读书学习 > 正文

做延安精神的传承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7 作者:樊艳琼 点击量:

——参加控股公司第一期“旗帜计划”培训学习体会

樊艳琼

(2020年10月15日)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引无数人往来、驻足、沉默,我,也是这无数人中的一个。当站在延安土地上的那一刻,心中无限感慨,这一片土地,将使我永生难忘,无限骄傲,历史与现实在我脑海中反复交织、重叠,是历史的延安与现实的延安,是革命的延安与现实的我,我不断咀嚼,回味无穷。

看那英雄的延安:

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其中宝塔山是红色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宝塔山如此保存完好,主要是当时敌机可以把他当作地标,判别其他位置,所以中央当时也曾考虑是否将其毁掉,但又考虑到宝塔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是一种精神的像征,所以没有进行处理。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延安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延安既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也是中国革命先进思想的真正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值得坚守、永远不会过时的精神家园!

毛泽东、周恩来等先后居住过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方,主要是因为飞机轰炸、房舍修建、居住环境改变等原因搬迁住所。在所有的住所内都是窑洞,相同的主要陈设就是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张木床,很简陋。毛泽东就是在延安的窑洞写出了《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矛盾论》、《实践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伟大著作,指导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所以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魂。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毛主席是在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战争”。看到杨家岭和那片杨家岭的土地,我想起了小学课文《杨家岭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毛主席一手扶着水桶,一手拿着瓢,瓢里的水缓缓地流到小苗上。毛主席身边的小八路端着水,望着小苗笑……,八路军战士也在忙着挑水浇庙。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

那个景象,永远伴随着我,是那么亲切,那么动人!严然一幅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和谐动人的美好画卷。

如今的延安,已由曾经马蹄扬灰的“黄土高坡”,变成了一片绿色家园,满目葱葱郁郁,已全然不再是我们曾经看到、听到的黄土风沙,而今市内秩序井然,新城旧貌交替,大大小小的革命纪念馆记录着曾经战火纷飞与军民大生产的岁月,红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历史印迹与新时代建设共存,人民安居乐业。

听那动人的延安:

听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是怎么到的延安。据说在长征途中准备到苏联去发展,到达甘肃的南部,途中休息,看到一张国民党的地方报纸,上面登了蒋介石派大军“围剿”陕北刘志丹的消息。才得知有刘志丹率领的红军在陕北苏区积极活动,党中央随即决定到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陕北红军会师,当时共有六七千人,于是在陕北扎下根。

听一桩桩一件件革命历史。这是我一生中感受最深的学习,没有桌椅和讲台的课堂,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梁家河,所到之处都是天然的课堂,那种自然的、流畅的、润物无声的洗礼,当地工作人员的解说委婉而富含感情,似乎他们就亲身经历过那远去的血与火,似乎他们刚从战场归来,似乎他们经历了黑暗与光明的交着……,不然,哪会那么饱含深情?哪会那么充满自信和力量?渐渐地,我明白了,那是一种深入骨子的信念,是一种精神的有力传承,延安人,固有的红色基因,是延安精神、中国革命精神的被传承者和传承者,所以他们饱含深情,所以他们充满自信的力量。当他们娓娓深情讲述着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父子情、讲述着红军被围被困断水断粮而开展军民大生产自给自足、讲述着普通战士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等感天动地的历史时,在场人员无不凝神静气,为之动容,那时那刻,我感觉自己多么多么的渺小,渺小得似乎从未存在过。

听梁家河的故事。梁家河,距延安也就数十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作为知青插队的小山村,我不由的想到,当年的选择是有意还是无意,延安既是红色革命圣地,又是当年习仲勋革命战斗过的地方,习近平在梁家河一呆7年,7年知青岁月,劳动、读书、实践,从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个思想成熟的青年,也炼就了他坚毅的品格和为民服务的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这里发源!

学那难忘的延安:

这次延安学习,全然不同于乏味的理论、干燥的说教,而是那么丰满、那么深沉,让人不由自主地入心入脑,让思想更干净,让心灵更整洁,让眼睛更明亮,这样的教育深入骨髓,难以忘怀。我反复告诉自己并将告诉他人:

1.要不忘根,不忘本。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经历的种种艰苦磨炼,不能忘记牺牲在中国革命路途中的英烈,他们为了什么,不能忘记中国革命为什么会胜利,更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入党……,这些都是因为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初心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不忘根本,才能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稳步向前走。

2.战胜敌人的不是枪炮,而是一种信仰和一种精神。中国革命历程中,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总是面临敌强我弱的局面,枪炮制胜无从谈起,而且还面对这样那样的磨难。有人说,信仰这种东西非常可怕,你一旦具有了它,就可以无我,可以为之牺牲一切,所以中国革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所以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有一篇文章,《他们一开口,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边防军人深情唱响《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流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遥远的边关,边防军人用坚守表述着自己那份热忱的家国情怀,这些就是信仰使然。

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生产,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永不过失……。每每想起这些,我总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点什么,我虽未生长在解放前,虽未体验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带来的痛楚,但我也是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人民公社、农村生产队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到户,见证着年代变迁,也见证着国家的变革与繁荣,同时经历过云锡无数次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更能体味奋斗的艰辛与光荣,如今,我们还要不断的艰苦奋斗,不断地完善自己,改革创新,这世上只有翻不完的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说的是奋斗终将带来幸福,奋斗将永无止境。

4.谁以人民为重,谁就有了领导一个国家发展的资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走向今天的繁荣昌盛,就是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样的宗旨和路线,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在长征中不断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却一路走一路整风肃纪,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威信,扎根群众干革命、搞生产,所到之处与群众建立鱼水之情。21世纪以来,经历的“非典”、汶川大地震、抗洪抢险,直至今年的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付出了沉重的努力和代价。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一边指挥抗疫,一边指挥复工复产,使经济逐渐恢复,我们的国家曾经历一次次的灾难,但每一次都能站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站得更稳。近期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中国的景区游客以及国内消费让许多国家瞠目结舌,有一外媒评说中国的节庆气氛表明,既战胜了新冠病毒又推动了经济复苏,全世界只有中国做到了。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资本和能力。

5.要做红色精神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学延安要学什么,学延安精神,洗刷自己的灵魂,让延安精神做我们的指路明灯,延安精神是什么?“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的时代精神,它的原生形态就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随着人们对延安精神的不断研究、提炼和归纳,高度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那个时代虽渐渐远去,但它留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崇高的,要让这种精神永远传下去,特别是传导给年轻人,努力让这一代年轻人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加成熟,干事更加沉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0日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仪式上对年轻干部提出的要求,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即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6.不断强化政治素质,提站位拓眼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把第一议题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作为重要的教育课堂,全面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加强红色革命教育,我们学习党的理论为了什么?除了补足精神之钙,提升政治能力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我们的站位和眼界,日常我们总强调站位的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有更宽的眼界,眼界宽胸怀才会宽,胸怀宽了,我们就能正确看待国家的变革、企业的兴衰,就能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胸怀宽了,更能容纳与我们的期望值不相符的所有事物,细想想,当我们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面临许多工作压力的时候,是坦然应对还是皱眉退让,是满口埋怨还是豁达接受,这些都取决于我们的站位有多高、胸怀有多宽。